上一页   下一页

二别解文义

 别解文义分三;甲初序分二;乙初通序二;丙初标法会时处。

 如是我闻。一时佛在舍卫国。祇树给孤独园。

 ‘如是’者。信成就。指上释题中依正因果自他不二等如是之法。始可信故。‘我闻’者。闻成就。我阿难自称。如是可信之法。我阿难亲从佛闻。‘一时’者。时成就。到说法之时故。‘佛’者主成就。以无说法主。不能得闻故。‘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’者。处成就。舍卫国是总。祇树下是别。以有说法主。若无处所。则法会不成故。并下科众成就。是为六、六种成就。称谓通序。通于诸经故。亦名证信序。异诸外道。断众疑故。外道经首。皆立阿优二字。以表吉祥。佛法如是。故不同也。于佛涅槃后。结集法时。阿难升座。蒙佛加被。身具三十二相。如佛无异。众起三疑。一疑大师涅槃重起。二疑他方佛来。三疑阿难转身成佛。不然。魔所化现来扰乱耶。待阿难说此如是我闻等字。则三疑顿断。 

又智论云。佛涅槃时。于拘尸那国娑罗双树间。北首而卧。一心欲入涅槃。阿难亲属。爱心未除。未离欲故。心没忧海。悲哀痛泣。如丧考妣。尊者阿泥楼豆。语阿难言。汝守佛法藏。为佛侍者。多闻第一。佛将入灭。汝应请问后事。不应同凡人自没忧海。失所付事。阿难醒悟止悲。于佛末后。所卧床边。以四事问佛。一佛在世以佛为师。佛去世后。以谁为师。二佛在依佛而住。佛灭当依何住。三恶性比丘。云何治之。四佛涅槃后。结集经藏。经初置何言辞。佛一一遗嘱。一我涅槃后。解脱戒经。是汝等大师。在家有五戒八戒。出家沙弥有十戒。比丘及比丘尼有具戒。若出家在家受菩萨戒。有十重四十八轻等戒。要依戒为师。身口意业如戒而行。此第一遗嘱。二我涅槃后。依四念处而住。即身、受、心、法、四念处也。以此四法为学佛人观念之处。一凡学佛者。若男若女。若老若少。皆应以此色身作修观处。观身不净。大而言之。九孔常流不净。通身毛孔。亦流不净。五脏六腑。亦皆不净。香美饮食。一下咽喉。即成大小便利。若不看破此身腥臊垢秽。如粪尿桶。何能论到修行。此身以业识为因。父母为缘。和合而成。当前五阴身已舍。后五阴身未成。中阴身观大地如墨。因与某男女有缘。于行淫时。见一线光明。千里万里。刹那即至。若女阴身见父如夫。于母生憎。若男阴身。见母如妻。于父生憎。揽彼父精母血成胎。如蜡印印泥十月胎满。初出母腹。脓血腥臊。身大食多。尽成屎尿。如以好服。庄严厕所。非痴而何。从头至足。众小臭虫。成一大虫。有何可爱。此是第一念处。观身不净。二受念处。如有富贵可乐之人。一但失位破产。富贵之乐己坏。是为坏苦。如在贫穷困苦之人。有时妻离子散。种种逼迫。苦上加苦。是为苦苦。平常人。既无富贵等乐。亦无饥寒等苦。而迁流转变。念念不停。从少至壮。由老至死是为行苦。此苦谁人。都免不了。不学佛法人。贪名求利。东西奔驰。自谓快乐。讨饭乞丐。吃得一餐饱饭。还有个穷快乐。实则都是糊涂。若能观得富贵贫穷所受皆是苦。才肯发心修行出苦。出苦之方。惟有念佛。往生西方。是真快乐。是为第二念处。观受是苦。三心念处。人心总是不足。未得患得。既得患失。妄想不断。若能观心无常。念念生灭。才能发心修行。是为第三念处。观心无常。四法念处。法者色受想行识五蕴法也。色有青黄等颜色。大小等形色。六根六尘。森罗万象。若男若女。若僧若俗。一切色法。愚人执身为我。余皆我所。故破色阴。观色无我。即破色阴。受是领纳。前第二受念处。观受是苦。此乃观受无我。有我故。有三苦。为我所受。今既无我。即破受阴。想是妄想。能想所想皆妄。故曰妄想。非真曰妄。真我。则真能自由作主。不能作主故。知无我。即破想阴。行亦心之迁流。亦以无我故。不能作主。知此即破行阴。识即心识。对所识之境。而显能识之识。所识不现前。能识即不显。即破识阴。是为第四念处。观法无我。能观五阴无我。观成即出三界。若观未成。当藉观对治。去一分执。显一分观智。佛住世时。令众如是修。佛灭度时。亦令众如是修。是第二遗嘱。三恶性比丘与默摈。默即不与讲话。摈即迁单。默摈即软迁单。是第三遗嘱。四结集经藏。首置如是我闻等。六种成就。总为信成就。堪可令人信故。是第四遗嘱。又‘一时’者。约别三时言。此经在般若时。十三转中。为后转时。‘佛’者觉也。自觉觉他。觉行圆满。故为法王。于法自在。 

‘舍卫’此云丰德。福德丰厚也。是波斯匿王国。‘祇树’者。树为只陀太子所有故。于佛初成正觉时。给孤独长者。闻佛成道。身毛悚然。踊跃欢喜。欲请佛说法。佛默然允许。长者归国。遍觅道场。唯只陀太子园。可以建立。‘只陀’此云战胜。因战争得胜时生故。长者求见太子。说明请佛说法。欲买彼园。太子戏谓长者曰。须以金砖铺满园地。长者闻已。返家开库。将所藏之金砖。以象载之。遍铺祇园。将铺满时。太子见之。心生奇特。对长者言。我不卖园。前言戏之耳。长者曰。自古君无戏言。太子将来是一国之主。君若戏言,国人如何。太子曰。如是则园虽已卖。树尚未卖。我今舍之供佛。是故树名祇树。长者性喜布施贫穷孤独。因名给孤独长者。又以太子为君。长者是臣。故祇树在前。给孤独园在后也。

 若约理释。‘如是’二字。是大乘法之实相印。实相无相。上自诸佛。下至软动含灵之一灵真心也。亦即法界法。此心与法界实相。三者换名不换义。又理事不二。因果不二。自他不二。是十法界所有之心。会相归性。无不如是。若知万法唯心。即大乘法。西方极乐是唯心极乐。弥陀亦是唯心弥陀。若能信得就念。念得就证。如是念如是证。张某念张某证。李某念李某证。如是之法。是可信之法。是可证之法。又者古今不变曰如。依实相理念佛。求生净土。决定无非曰是。‘我闻’者。自心闻自心佛说法也。阿难圣人。已断我执。而言我者。是假我代名词。亲从佛闻。是非从外闻。乃自心闻自性弥陀。自性释迦说也‘一时’者。感应道交之时。亦即以心印心之时。前约文释中说般若时。是约别时约通时言。何时感应道交。何时即是一时。一年三百六十日。何日感应道交。何日即是说弥陀经时。‘佛’是心王。听众是心所。心王说法。心所听法。同是一条度生之心。二而不二。此心大而无外。无生无灭。非妄想生灭之心也。‘舍卫’此云丰德。谓福德丰富是心王所住之处。心王无住。故无所不住。周遍法界住。如虚空故。无量功德。皆是心王本具。‘只陀’此云战胜。‘树’表智慧。是心王正念。与妄想斗战。即修行将军、有大智慧。战胜烦恼魔。所谓将军不下马。打死妄想好成佛。众生无功德法财。为业所系。于六道受生死。法王烦恼已尽。妄想已灭。翻成功德法财。具足圆满。故大行布施。给度孤独众生。故名‘给孤独园’。

 约三宝释。如是是法宝。佛是佛宝。我与大比丘等众是僧宝。一时是佛及大众说法听法之时。处是佛及大众说法听法之处。此二通具三宝。舍卫丰德国祇树给孤独园。表三德圆具。即涅槃内具常乐我净无边功德。是心王心所之住处。

 丙二引大众同闻三;丁初声闻众三;丁二菩萨众;丁三天人众;戊初明类标数。

 与大比丘僧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 ‘与大比丘僧’者。明类也。‘千二百五十人俱’者。标数也。连下菩萨诸天等为众成就。有众堪说法故。又证此可信之法。非阿难一人闻。与声闻菩萨天人等共闻也。‘与’者合也。‘大比丘’者。梵语比丘。此云乞士。怖魔。破恶。多含故不翻。乞士者。佛制比丘。不自煮食。托钵乞化。免除麻烦。一心办道。不许买卖、种植、工巧、技术等维持衣食。凡在家人所作事。出家人均不得作。作者违教犯戒。是为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。二六时中精勤不懈。求学诸佛三无漏学而修之。是为上乞法于佛以资法身。怖魔者。有人发心出家求受具戒。于受戒时。羯磨和尚问。汝是丈夫否。答是丈夫。又问已发菩提心否。答已发菩提心。此时声动天地。魔王毛悚。知魔子魔孙又少一个。于佛教中佛为究竟丈夫。是十号之一。比丘虽不是究竟丈夫。是学丈夫者。丈夫是有大人之志。难行能行。难忍能忍。有十种忍耐。耐风、雨、饥、渴、寒、暑、恶言、毒虫、一食、持戒。耐此十事。方是比丘丈夫。古人云。出家非将相所能为。唯有大丈夫能为。何故将相不能为。常云。富贵修行难。贫穷布施难。以将相是富贵人。憍态重。这样忍不得。那样耐不得。富贵是障道因缘。故不能修道。释迦佛有丈夫志。故能舍太子转轮王之富贵而出家。女人出家亦应有此丈夫志气。是为女中丈夫。不在外相。在身体力行。丈夫拣非女人之憍。大拣小孩之态。比丘志欲超出三界。了脱生死。发菩提心。是大丈夫气。故魔恐怖。又者出家非但魔王恐怖。即自父母妻子。不知出家功德者。阻止出家。亦即魔眷属也。‘破恶者’。破十使烦恼也。五利使身、边、邪、见、戒。五钝使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。总此十使。根本即是贪嗔痴。比丘以正观慧。破除烦恼恶。是为破恶。此上是释比丘二字。在比丘上加一大字。是有大智慧。得证阿罗汉果。破斋犯戒之罪人。佛正法时一概不容。默摈不改者。即灭摈。末法时人。均害麻木不仁病故。不知痛痒。今眼光浅之俗人。轻慢僧宝。造罪无边。不知此等僧人。根本出自在家。譬如说欲求忠臣者。必于孝子之门。在家不孝。出仕必不忠。在家为居士时五戒尚不能持。何能持出家戒。谁知破戒僧人。尽是在家坏类。其实流俗之僧。犹胜在家。具眼者知之。‘僧’者众也。一二三人不成僧。四人以上为僧。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佛。皈依法是皈依十方三世佛所说一切法。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剃发染衣僧。三宝为福田。须要会种。皈依某一人时。某人是三宝之代表。当以一切佛法僧三宝为师。弟不言师过。如子不言父过。方称孝子。自求多福。否则福田荒矣。 

一切经列众。皆将比丘列在前者。以比丘为内眷属。承佛家业。撑佛门户故。菩萨是宏扬佛法之大眷属。诸天是护持佛法之外眷属。圆融说。皆是僧。又三宝有理有事。约理人人本具。个个不无。迷而不觉者。须假事三宝。以显自性三宝。故恭敬佛宝。以显自性佛。法僧亦然。又约理、佛是心王。大众是心所。心王显极乐世界。令众求生。心所亦显极乐世界。令众往生。心王是主。心所是伴。如仆体主意。提倡极乐。摄化众生。 

戊二表位叹德

 

皆是大阿罗汉。众所知识。

 ‘皆是大阿罗汉’者。表位也。‘众所知识’者。叹德也。谓千二百五十比丘。皆是证得大阿罗汉果位。阿罗汉亦含三义。曰应供。杀贼、无生也。一因为乞士。果为应供。即因中乞求人家。果中被人所求。为天人所供养故。二因为破恶。果为杀贼。杀烦恼贼故。三因为怖魔。果为无生。出三界了生死故。众所知识者。以有大德。有大名望故。一切国王人民莫不知其名也。

 戊三列上首名

长老舍利弗。摩诃目犍连。摩诃迦叶。摩诃迦旃延。摩诃拘絺罗。离婆多。周利槃陀伽。难陀。阿难陀。罗侯罗。憍梵波提。宾头卢颇罗堕。迦留陀夷。摩诃劫宾那。薄拘罗。阿冕楼驮。如是等诸大弟子。

 ‘长老’者。年高戒老之称也。此二字贯下十六尊者。舍利弗此云身子。亦云鹙子。母名舍利。弗、子也。如云舍利之子。在母胎时。已能令母辩胜其舅。八岁登座议论。胜十六大国。七日之中。遍达佛法。声闻众中。智慧第一。摩诃目犍连。摩诃此云大。目犍连此云采菽氏。亦云莱菔。姓也。名拘律陀。树名。祷树神而生。因以为名。神通第一。摩诃迦叶。此云大龟氏。亦云饮光、姓也。名毕钵罗。缘宿生为冶金师。与一女人同以金严佛像。遂感世世身是金色。金光晃耀。吞一切光。因名饮光。传佛心印为初祖。头陀行第一。摩诃迦旃延。此云大文饰。南天竺婆罗门种。论议第一。摩诃拘烯罗。此云大膝。从状得名。舍利弗之舅。答问第一。离婆多。此云星宿。亦云室宿。祷星而生。因以为名。又名假和合。见鬼以死尸合成己身故。无倒乱第一。周利槃陀伽。此云继道。以西域风俗。妇女受孕。归母家生子。尊者母还娘家。于中路生子。名槃陀。此云路。或云道。即尊者之兄。周利此云小。亦云继。继生路中。因名小路。或名继道。宿世为法师。吝法。故感愚痴报。非但半偈不能持。扫帚二字持一忘一。后得证果。辩才无尽。义持第一。难陀此云喜。亦云善欢喜。即牧牛难陀也。佛之亲弟。仪容第一。阿难陀。此云庆喜。佛成道日诞生。王及臣民既闻太子成佛。又闻王妃诞子。双美二难。举国忻庆。因以立名。白饭王子。佛之堂弟。为佛侍者。多闻第一。罗侯罗。此云覆障。以宿生曾塞鼠穴六日。及六日不见仙人并婆罗门故。感报住胎六年。因名覆障。佛之太子。密行第一。憍梵波提。此云牛司。以过去世中轻弄沙门。报感五百世为牛。牛虽不食。恒事虚哨。今成罗汉。子缚已尽。果缚犹存。故称此名。因恐凡夫不知其德。视其形讥笑遭堕。佛令常居天上。受诸天供。受天供养第一。宾头卢颇罗堕。梵语宾头卢。此云不动。名也。梵语颇罗堕。此云利根。姓也。奈耶律云。树提长者。以栴檀钵置刹顶上。号于众云。神力能取者即与。尊者现通取钵。佛呵责已。敕令不得入灭。久住世间。应末世供。福田第一。迦留陀夷。此云黑光。颜容粗黑故。又黑色光耀异常故。为佛使者。教化第一。摩诃劫宾那。此云房宿。父母祷二十八宿中第四宿星而生。故得此名。或云初出家时。将欲诣佛。中路值雨。寄食陶舍。有一比丘来共宿止。彼比丘者。即佛所化现。尊者闻法得道。因在陶家与佛同住一宿。闻法证果。故名为房宿。知星宿第一。薄拘罗。此云善容。颜貌端正故。由昔持不杀戒。九十一劫寿不中夭。又昔曾施一病僧诃犁勒果。感不死报。初生现异。母以为怪。置之熬盘不死。复置釜中不死。后置水中。巨鱼吞之。鱼被人获。刀破子现。一无所损。火不能炮。汤不能煮。水不能淹。鱼不能噬。刀不能割。名五不死报。寿年百六十岁。故云寿命第一。阿冕楼驮。一名阿那律陀。此云无贫。亦云无灭。亦云如意。佛之堂弟。昔于饥世。曾以稗饭施辟支佛。九十一劫资用充足。至今不灭。故有无贫无灭如意三译。出家喜眠。佛说法昏睡不觉。佛乃呵责曰。‘咄咄。胡为寐。螺丝蚌蛤类。一睡几千年。不闻佛名字。’尊者受呵。发愤精进。经七昼夜。眼不交睫。双目失明。佛怜之。教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。遂得天眼。观大千世界。如观掌上庵摩罗果。故云天眼第一。‘如是等诸大弟子’者。如是二字结上十六尊者。等字例后千二百五十人也。谓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。皆如上说十六尊者。常随于佛。为常随众。本法身大士。示作声闻。为影响众。闻法得益。增道损生。自净佛土。亦名当机众。

 丁二菩萨众

 并诸菩萨摩诃萨。文殊师利法王子。阿逸多菩萨。乾陀诃提菩萨。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。

 ‘并’者。承前佛说此经。不但声闻与会。大士亦所同闻也。‘菩萨’梵语。具云菩提萨埵。此云觉有情。觉悟有情众生也。有三种义。一悲智所缘义。觉是所求佛道。有情是所化众生。上以智求。下以悲度也。二能所合目义。觉是所求之果。有情是能求之人。以己之心。悟佛之理也。三利生为急义。广觉一切有情。即自未能度。先度人也。‘摩诃萨’者。此云大道心众生。大有四义。一愿大。求大菩提故。二行大。二利成就故。三时大。经三无数劫故。四德大。具足一乘诸功德故。具云‘菩萨摩诃萨。’即大道心成就众生也。‘文殊师利。’此云妙首。信也。信为万行万德之首故。亦云妙吉祥。行也。于一切世界亲近供养诸佛。平等利益诸众生。不为损恼故。又生有十种瑞故。又云妙德。智也。为十方三世诸佛母故。‘法王子’者。佛为法王。菩萨入法正位。绍佛家业。名法王子。菩萨众中。智慧第一。非勇猛实智。不能证解此法门。故文殊列首。‘阿逸多。’此云无能胜。即弥勒菩萨。弥勒此云慈氏。姓也。阿逸多。名也。具云慈无能胜。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。又过去生中遇大慈如来。愿同此号。即得慈心三昧故。又昔为婆罗门。号一切智。于八千岁修习慈行故。又弗沙佛时。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。常习慈定故。又昔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。众生见者。即得慈心三昧故。当来成佛。现居等觉。故次列之。‘乾陀诃提’者。此云不休息。行诸梵行。历恒沙劫。然后授记。经此多劫。曾不休息故。‘常精进者。’有二义。一是自利。修善去恶故。二是利他。度生无疲倦故。与‘如是等诸大菩萨’者。结上文殊弥勒等。例余普贤观音无量无边诸大菩萨也。

 丁三天人众

 及释提桓因等。无量诸天大众俱。

 ‘及’者承前言净土法门。不但诸圣与会。一切凡众皆同闻故。正显念佛法门。三根普被也。‘释提桓因。’此云能天主。能与卅三天人为主故。梵语忉利。此云三十三。在须弥山顶。四面各有八天为臣。即释提桓因为主。主伴合称曰卅三。‘等’者。下等四王诸天。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及色无色界诸天也。‘无量诸天大众俱’者。谓尽虚空法界十方三界诸天人。八部修罗人非人等。无不与会也。通序至此已竟。此序安于经前故。亦名经前序。说经时无此序故。亦名经后序。

上一页   下一页